程耳和王一博,谁辜负了春节档?
今年春节档,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大混战。
易烊千玺、王一博两位年轻顶流拿到春节档的入场券,吴京携《流浪地球》续作强势入局,这都注定了今年春节档的不平凡,也让各路粉丝和KOL涌入,在各大社区都吵得热火朝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春节档前期的舆论,多集中在电影《无名》和主演王一博身上——映前的超高预售成绩,映后两级分化的评价,豆瓣评论区从未出现过的警示词条,以及影片之外的“粉黑大战”、盗摄风波等多重现象裹挟在一起,让《无名》一度成为春节档话题度最高的电影。
到了上映的第五天,网络上的讨论甚至脱离了电影的本身,上升到了“抽象”层面。从对电影质量、演员演技的讨论,变成了各路人群情绪的发泄。支持电影的人满腔热血,觉得这是“好电影和资本的对抗”,不支持的人觉得粉丝疯魔,再加上水军和黑粉齐下场,把场面搅和的混乱至极。
其实,并非王一博和程耳某一方“辜负”了春节档,如今的争议更多是演员、导演作品风格和档期效应叠加的结果。在过去,这三者的任意之一,都可以让评论变得两极分化,而如今直接搅得豆瓣延迟开分。
另一方面,对原本就还未形成演技口碑,处于“爱豆”转型期的王一博来说,首部电影就搅进了这个局,或许并不是件好事。
01、《无名》为什么会陷入争议?
从各种影评反馈来看,目前《无名》的争议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
但不可否认,王一博确实是让《无名》陷入争议的*层原因。曾在电影公布阵容之初,王一博的名字放在梁朝伟、周迅等一众实力派电影演员中,就引发过一阵讨论。网友们对影片的质量表示担忧,毕竟老戏骨捧流量翻车的例子见过太多。
流量明星之于电影圈,是一把双刃剑,优劣势都清晰可见。
优势在于,王一博拥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以及商业价值,能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尤其能帮助程耳这种偏作者性的导演的作品破圈。粉丝号召力还会直接体现在预售票房、宣发和口碑维护等多个阶段。
而劣势也同样明显,启用流量演员就要面对巨大流量背后会带来的一切舆论场上的是非。这些是非很可能影响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观感,以及出现更多脱离电影之外的讨论,陷入“粉黑大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在程耳启用王一博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无名》的评价将走向两极。
其次,程耳本身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拥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法。此前备受好评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典型的“程耳式”电影。有不少影迷对此表示喜爱,但也有很多人觉得“看不懂”,接受不了。
这就使得《无名》上映后,大众对于电影叙事的讨论更加激烈。有人觉得电影“剪辑零碎”“导演故弄玄虚”的评价,有媒体认为“再精妙的剪辑手法,也不能掩盖这是个平庸的故事”。反对的人则认为这就是程耳电影最吸引人、最令人回味的地方。
导演曾在多个采访中表示,已经尝试平衡《无名》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相比程耳过往作品,《无名》确实往商业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比如类型偏向当下较受欢迎的悬疑类型,还加入了谍战、动作等多种商业类型元素,包括选择王一博成为主演等等。
但对于春节档来说,这还远远达不到“超级商业片”的标准。不仅如此,把《无名》放在春节档上映,无疑会将舆论放大。
春节档是一个特殊的档期,大量一年只进一次影院的观众,期待在电影中获得春晚缺失的过年氛围。而《无名》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题材和影片压抑的氛围,会给观众带来沉重感。
毒眸(ID:DomoreDumou)在此前文章中梳理过历年表现较好的春节档影片,大多拥有如下特征:演员是大众熟脸(国民度)、拥有强视效大制作场面、有国民级IP加持、影片风格轻松搞笑……显然这些特征大多是《无名》所不具备的。
在诸多网络短评中都有观众提到,“在春节电影里,看到杀狗、杀羊、杀中国人的片段,真的让人感觉不适”。必须承认,在合家团聚的氛围里,《无名》的气质与节日氛围就是错位的,多少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和热情。
相同的情况在去年春节档刚刚发生过,韩寒的《四海》就是前车之鉴。影片前半部分的轻松氛围,都没能掩盖最后主角的死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冲击。这也是《四海》的票房和口碑在上映第二天就急转直下的原因之一。
春节档作为全年*档期,面向的是拥有最多增量观众的市场。想要在这里分一杯羹,那就要满足一年只进一次影院的观众的口味。不排除喜欢这类电影的观众,但题材的沉重、复杂的叙事、超越时空顺序的剪辑等,就会给许多普通观众制造观看门槛。
既然创作者选择将其放在春节档上映,自然也应该面对的观众的疑问和不满。但这正是流量粉丝无法接受的,当粉丝以压倒式的姿态淹没社交媒体的讨论区,抢夺了普通观众说“不”的自由,无疑会引起观众的逆反情绪,再加上对家粉丝、黑粉和两方水军的下场,就会让关于电影的讨论走向极端。这一点,豆瓣评论区的警示标语就是*的证明。
流量的加入、导演的风格化表达以及档期效应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让《无名》和演员掉进了舆论的漩涡。
02、直击春节档 并非*解
截至目前,《无名》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各机构3.5亿的预测,突破了4亿大关。这或许是《无名》选择进入春节档的原因。
有行业内人总结,“在大盘热的情况下,电影多少都会跟着热起来,对程耳这种偏艺术性的作品加成很大,放其他档期估计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
从商业逻辑上说,进入春节档是《无名》的*解,未必是王一博的。
近几年,行业在努力用好作品挽回声誉和关注,也在逐渐寻找年轻顶流的用法。在剧集领域,曾经“大IP+大流量”的公式变为“强班底+老戏骨+大流量”。在这个公式里,强班底、老戏骨负责保证作品质量,降低观众对流量演技的不信任,顶流用来吸引关注度。
王一博就在剧集《风起洛阳》《冰雨火》里搭档黄轩、王劲松、刘奕君,但在这一阶段,王一博的演技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在《无名》上映前,王一博出圈的代表作是《有翡》和《风起洛阳》。前者播出时,引起影视区UP主大规模团建,后者更是让他以“绝了哥”的称号走红于网络。当大众对王一博演技的印象停留在上述影视剧中时,他突然进入电影行业,搭档*的班底,*部作品就出现在全年*档期,实力与资源的错位,让观众很难建立起信任感,甚至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
何况电影对演员的考验更大,粉丝的声音也容易被观众稀释。《无名》作为王一博首部上映的电影作品,豪华的阵容配置让粉丝颇为开心,称赞王一博“起点高”。但起点太高,对在大银幕尚未站稳脚跟的流量演员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不仅很难把流量捧上位,可能还会把搭档的影帝影后拉下马。在豆瓣评论中,能看到许多影迷评论“《无名》就是影帝给王一博抬咖用的”论调。
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一博作为演员的业务能力,尚未得到观众的信任。尤其是,没有和电影观众建立起信任。
在前一个流量电影阶段,初代顶流们正是因为进入大银幕太过突然,番位又太过重要,引起了观众的非议,这早已被经验证明。
在行业内看来,在进入春节档前,先通过非档期或小档期逐步试水,慢慢在电影市场领域站稳脚跟,完成流量向青年演员的转型,或许是更稳妥的路线。类似的例子可以参考刘昊然和易烊千玺。
目前王一博还处在“转型”阶段,一上来就面临全国最多观影人群的考验,压力是巨大的,试错成本也*高涨。
就像上文提到的,《无名》或许先登陆其他档期,在粉丝、影迷等特定受众中建立起口碑,逐渐向外破圈,吸引一批真正对该类电影有兴趣和热情的群众,这样或许大众对电影的评价会更加客观,也更容易发现新人演员身上的长处。
同时,春节档的增量观众,观影情绪重在节日氛围。他们不会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后再进影院,也容易看完电影后形成形成激烈的舆论,比如过去对《唐人街探案3》不尊重女性的批评,以及《你好李焕英》的母爱赞歌。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性+流量”的电影,在春节档的节日氛围里,很容易招致负面的评价。
而流量粉丝又急于维护偶像“清誉”,会对大众进行无差别攻击,很可能误伤单纯不喜欢电影或不满演员表现的普通观众,引起更多人的逆反心理,电影的舆论越搅越浑,也反噬到演员本人的口碑。
这对流量演员本身的大银幕之路,是有害无利的。
真正合适的的做法,或许是像去年的《人生大事》。作为一部同样由流量演员主演的,以丧葬为题材的电影,《人生大事》在从清明节撤档后,选择了在6月24日非大热时间上映。最终凭借良好的口碑,收获了17.12亿票房。主演朱一龙也凭借此片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男主角”,从流量一跃飞升实力派。
在“养成系”盛行的当下,电影观众并没有义务花钱见证偶像成长。春节档的票价是平时的两倍,如果观众花更多的钱,但没有收获同等质量的表演,负面情绪更强烈是可以预见的。
在青年流量演员断代之时,流量与影视圈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显然这个时代给他们的资源,远远超出预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运用机遇和方法同样重要,别白白辜负了这些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