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朱江明:全球15家车企将熬进决赛,中国企业约占一半
除了“局部超越特斯拉”的雄心,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显得很低调,这在格外喧嚣的新造车圈子里并不常见。
他很少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很少“画大饼”,也几乎没有发出过“打嘴炮”式的惊人言论。在零跑汽车位于杭州的总部大楼里,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与研发人员头脑风暴上,并为此专门在办公室外设了一间咖啡吧,面积不大,装修风格清爽简洁。
【资料图】
2023年5月中旬,朱江明在这间咖啡吧接受了雪豹财经社的*专访。作为一名“理工男”,朱江明习惯用数字说话,做判断时过程缜密、结论谨慎,同时还要留足余地。
零跑会笑到最后吗?——不敢说。我觉得要到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才会基本确定下来。
局部超越特斯拉的目标实现了吗?——目前还没有,但我有信心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超越特斯拉。
造车新势力转亏为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至少要年销50万量,未来这个标准可能还会更高。
自动驾驶是伪命题吗?——过去外界对自动驾驶的预期有点高,太理想化了。但自动驾驶技术距离无限接近L3,无非还差那么一口气。
在某种程度上,零跑这家公司与朱江明有相似的务实气质。
重视成本控制,强调接地气的“品价比”标签,拒绝冲击高端带来的高溢价,就连技术研发也以能落地为目标。从0到1造出*辆量产车,零跑花了100个亿,比朱江明最初预想的几十亿高出不少,但已经远远低于大多数烧钱的新势力同行。
在2022年成为国内第四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之前,2015年成立的零跑汽车在过去数年步子迈得并不快,*量产车2019年中才下线,早期销量也未见起色。朱江明将零跑比作龟兔赛跑中的“龟”,并期待它能厚积薄发,加速度越来越快。
在他看来,2023年是个关键的年份。
从市场格局看,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洗牌期,蓝海变红海,数十家新能源车企破产或濒临破产。整个行业仍处于剧烈变动中,企业市场份额的排名“一年一大变,半年一小变”。朱江明认为,到2027年才会进入决赛圈,到2030年才会基本稳定。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去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0%,今年可能会达到40%,正处于各家企业跑马圈地的重要阶段,“如果今年掉队的话就很危险了”。
朱江明为零跑设定的年度目标,是在提高销量、占领市场的同时,在今年实现毛利率转正。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他还寄望于“做一些特斯拉没有的东西”,实现换道超车。
没到最终时刻,一切都还存在变数,还有努力的机会和可能。
以下是雪豹财经社与朱江明的对话节选(经编辑):
01 全球15家车企将熬进决赛
雪豹财经社:我们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4月,至少有30~40家新能源车企已经破产或者濒临破产,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最近一两年进入了加速洗牌期?
朱江明:每个行业的发展都遵循类似的规律:一开始有很多企业竞逐,最后能生存下来的相对比较少。
具体到汽车产业,它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我原来觉得搞个几十亿就可以了,现在看,没有两三百亿肯定不要造车。
除了钱的问题,车能不能顺利造出来、卖出去,也是一个问题。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各家车企之间的差距已经慢慢体现出来了。
雪豹财经社:资本不愿再投资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朱江明:任何一个产业,在培育期资本都是很愿意给钱的,但资本不可能无限制地给钱。很多车企都有造车资质、工厂、产品,政策也没有限制谁的销售,这个竞争对大家都是公平的。
雪豹财经社:王兴、李想、何小鹏等企业家都认为未来只会存活非常少的几家头部车企,这些判断的本质是认为汽车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你认可这些判断吗,为什么?
朱江明: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从全球汽车产业来看,车企间的不断兼并和车企数量减少是正常的。中国燃油车也有一段大发展的时期,大概10~15年前,大量汽车品牌进入市场,乘用车资质发了100多个,但现在活下来的品牌并不多。
从2015年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到现在,新能源汽车品牌中最差的那一批已经消失了,其他车企也正在经历市场的筛选,未来真正能留下来的会更少。
雪豹财经社:新能源车企能活下来的会有几家?
朱江明:大概10~15家吧。
雪豹财经社: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朱江明:可以类比一下手机产业,手机产业现在基本是前五家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汽车行业应该乘以2到3。汽车换代周期更长,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小一点,缓冲余地更大。
目前全球乘用车市场排名前二十的企业都生存得很好,新能源汽车时代可能会集中一些,15家是合理的,中国企业差不多能占一半左右。中国车企在全球的份额会逐步增加,未来将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我认为这个时代是会到来的。
雪豹财经社: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预计分别占有多少席位?
朱江明:这很难说。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汽车市场变化依然很快,一年一大变,半年一小变。就像龟兔赛跑一样,没有到最终时刻,排名仍然在变。
雪豹财经社:你上面提到汽车行业和智能手机行业的相似性,苹果一家公司就拿走了智能手机市场大部分的利润,新能源汽车行业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朱江明:我觉得不会。从硬件、软件的质量到独特的生态系统,再到高端化的策略,苹果有很高的护城河。我认为特斯拉不想当苹果,更想当三星,追求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手机越来越像一个纯制造产业,各个模块都相对固定了,企业更像是一个组装厂,发挥空间很少,附加值也很有限。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企业可能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利润空间。
比如,中国企业拥有大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成本占比最高的电池、电驱都是国产的,芯片、控制器等也在逐步国产化。在操控体验、车辆性能方面,中国公司不比特斯拉差多少。我相信一两年以后,中国企业的智能驾驶水平会超越特斯拉,因为它们更了解中国的道路情况和用户使用习惯。
02 年销量50万辆是扭亏基本线
雪豹财经社:造车新势力什么时候能走出集体亏损的阶段?
朱江明:我觉得亏损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个别车企已经不再亏损了,但现阶段大家的盈利能力还没有拉开差距。
雪豹财经社:由亏转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朱江明:至少要达到年销量50万辆的水平。传统燃油车也是以50万辆作为企业盈不盈利的一个节点。未来这个销量的标准可能还会更高。
雪豹财经社:跨界造车还有机会吗?难度主要在什么地方?
朱江明:还是有机会的,汽车产业对每个新进来的企业都是有机会的。跨界造车企业有更强的资金实力,有更多的C端用户资源,关键就看它怎么做,能不能做得对路。当然越迟入局难度越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难度主要体现在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用户的信任度和销量都要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雪豹财经社:什么时候新能源汽车产业才会进入决赛?哪些因素会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朱江明:我认为到2027年基本就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能已经到80%,各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也相对稳定了,很难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没有到达这个点之前,每年都会产生很多增量,技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市场份额、技术和企业能力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初赛还在继续。
最终决定谁能跑进决赛圈的,还是产品为王。产品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营销服务之类的都是额外的加分项。产品是1,别的都是0。
雪豹财经社:汽车的性能和设计逐渐趋同,各个产品之间的差异,会不会变得仅仅是配置的丰俭和定价的高低?
朱江明:不会。因为目标人群不同,不同的车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关注点。有的人觉得比亚迪的车使用成本比较低,所以比亚迪卖得好。有的人觉得理想的车开出去体验好,有面子,所以理想的车卖得也挺好。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目标人群不一样。
造车不是简单的搭积木。比如,一辆汽车的可靠性不是靠拼搭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天天日晒雨淋、在低温高温环境下工作才能被验证的。车辆生产还需要变得平台化,这需要企业能够大规模地生产,能够具备持续设计和持续更新的能力,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拼搭就可以做到的。资金链和供应链的管理也很难,*不是小打小闹。
雪豹财经社:我们观察到昔日火热的自动驾驶赛道正在降温。落地难、烧钱多,是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道巨大鸿沟。自动驾驶技术到底是空中楼阁、皇帝的新衣,还是阶段性遇阻?
朱江明:马斯克一开始就说自动驾驶很快就实现了,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狼来了”喊得多了,反而没人相信了,导致大家对自动驾驶失去了信心,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10年后都不会有自动驾驶。但我恰恰认为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离实现不太远了,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人们有时会低估技术进步的速度。10年前,我作为一个专业做AI的从业者,都觉得人脸识别技术无法实现,到现在已经可以把全杭州每一个人都识别出来了。
自动驾驶也是一样,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辅助驾驶级别了,只不过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样本和训练时间。过去外界对自动驾驶的预期有点高,太理想化了,都想做L4,如今眼看着没戏,都回来做辅助驾驶。但自动驾驶技术距离无限接近L3,无非还差那么一口气。
雪豹财经社:这口气还是要靠数据积累来解决?
朱江明:对,自动驾驶就是要靠积累更多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像在车上装冰箱彩电,你装了我也可以装。自动驾驶的数据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周期很长。这个东西是硬碰硬的,很容易分出高低,谁的技术*,谁就是牛。
有些行业人士批评自动驾驶,我觉得可能有一定的目的性,屁股决定脑袋。有的车企说不看好自动驾驶,但私底下拼命在搞研发;有的车企之前会说,纯电动车根本就无法实现,但白天黑夜地想把进度赶上来。这属于一种商业策略。
还有的品牌总说高阶自动驾驶马上就能实现了,自己的产品只要再做一两次升级就没问题了,这样的说法也是很不负责任的,会对品牌造成损伤,到最后大家都不相信你了。
03 今年掉队的车企很危险
雪豹财经社:今年你的工作清单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朱江明:首要的还是把车卖好,保证新产品能够如期发布,这是我们今年最重要的事情。如何去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雪豹财经社:你说“如果零跑2023年销量上不去,那后面也就没什么希望了”。为什么2023年是个关键节点?
朱江明:因为去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30%了,今年可能会达到40%,如果今年掉队的话就很危险了。
雪豹财经社:零跑今年3月打出了“选车看零跑,价值有参考”的口号,这是你的主意吗?
朱江明:是市场团队想出来的,零跑的理念是物超所值,我们希望让用户觉得零跑的车超越了他们的期待。零跑现在的服务网点还不够,服务能力还在提升,但团队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努力,希望未来能让客户满意。
当然这也跟成本相关,不能无限制地投入,做不到服务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很难持续。
雪豹财经社:2023年零跑的毛利率要实现转正,你有几成把握?
朱江明: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雪豹财经社:“提高销量、占领市场”和“降本增效、实现盈利”,哪一个对你来说更重要?
朱江明:还是销量更重要,没有规模就没有成本优势,其他的就更无从谈起了。
雪豹财经社:零跑用了100亿元就实现了量产,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朱江明:我1992年开始创业,从0做起,到2015年创办零跑时已经有20多年的积累,因此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比较好。零跑得益于全域自研,也比一些互联网企业、传统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一些。零跑汽车的电池包、电驱系统、智能座舱、控制器、车灯等零部件都是自研的,占了70%的成本,只要达到足够的规模,单车成本就会有显著地下降。
雪豹财经社:主要零部件都自己研发,能节省多少成本?
朱江明:不同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比如,做汽车车灯的公司的毛利率是15%左右,净利率10%左右;做电池包的公司毛利率大概是10%,净利率6%~7%。如果我们的产品规模上去的话,能节省的成本空间还是很大的。
雪豹财经社:几年前你说“零跑是汽车界的小米”,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朱江明:有些不一样了。零跑现在宣传的不是“性价比”而是“品价比”,是品质和价格的比较,既然是品质肯定就会有高端、中端和低端,而非全都是低端产品。
雪豹财经社:你不太认可性价比这个说法吗?
朱江明:性价比其实也是对的,但是可能大家所理解的性价比就是相对低端。我们的车,无论是C11还是C01,从设计到做工,并不低端。
在汽车行业,大家想做品牌,所谓品牌就是高溢价,要把车价抬高,这是一个共识。我们的目标是,零跑的车能够物超所值,而不是做了高端的车就要有高的毛利率。我不希望我们的用户为了所谓的高端去买单。
04 零跑想做特斯拉没有的东西
雪豹财经社:你曾说零跑会在某些部分超越特斯拉,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了吗?
朱江明:目前还没有,但是我还是有信心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超越特斯拉的,接下来会在七八月公开一些我们的技术、想法和未来的方向。我们没有说全面超越特斯拉,因为马斯克比我们早干了10年。
雪豹财经社:从财报上看,即使零跑的C系列车销售占比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单车的盈利能力还不够好,未来零跑会推出定价更高的车吗?
朱江明:是的。我们后面还会推出B系列的车型,会在今年9月发布,明年我们还会推出基于新平台的车型,来覆盖更广泛的价格区间。绝大部分车型都会有纯电和增程的双动力平台。
雪豹财经社:你预言未来智能电动车的价格会下探到5万元,依据是什么?
朱江明:10年以后是完全有可能的。制造业一定是越做越便宜的,10年以后电池价格会下降一半。受摩尔定律影响,芯片等零部件也会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现在A级电动车的售价大概是八九万,未来成本下降一半,来到四五万很正常。当然,这种趋势会体现在两方面:配置不变,成本下降;或者成本不变,配置提高。
雪豹财经社:你曾经把零跑比作长跑比赛中的“龟”,零跑也确实在创立最初的几年步子比较慢。在当下竞争激烈、产品迭代速度飞快的环境中,你还认为龟的模式能笑到最后吗?
朱江明:能不能笑到最后不敢说。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还处于长跑的初始阶段,可能只是跑完了30%,甚至都没到30%。再经过3年,可能跑完了60%,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达到80%,在全球达到30%。我觉得要到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才会基本确定下来。
因此,我们还处于积累阶段,各方面都要提升,营销端、研发端、制造端的体系化建设还在不断推进,可能后面加速度会越来越快。
雪豹财经社:零跑希望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朱江明:一家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雪豹财经社:你的同事说你是一个除了工作外没什么爱好的人,是真的吗?
朱江明:基本属实。我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和技术人员聊天,一起头脑风暴。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能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人怎么干我也怎么干。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取得了成功,但很多领域都有外国企业的影子,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例外,是先有了特斯拉才有了全球市场。但我们不能拘泥于这种模式,要做一些特斯拉没有的东西,那样才有意义和成就感,才能体现一家企业的价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