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又投核聚变了-天天速讯
李斌在合肥成立了一家核聚变公司。
路透社最新报道,蔚来投资成立了一家核聚变公司——“聚变新能”,其中蔚来投资9.95亿元人民币、持股19.9%,而蔚来资本投资5.05亿元人民币、持股10.1%。此外,皖能资本、合肥产投、皖能股份等合肥当地投资机构和公司也默默站在身后。
而这并不是李斌第一次布局可控核聚变。早在2022年,成立仅一年的能量奇点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近4亿元人民币,米哈游和蔚来资本共同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跟投。而在今年,能量奇点又完成了Pre-A轮融资,公司累计融资近8亿元人民币。
【资料图】
几乎同一时间,国外创投圈掀起一波投资潮——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硅谷“创投教父”Peter Thiel、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相继入场,投资了一批核聚变公司;而国内,星环聚能、翌曦科技等公司相继官宣融资,身后不乏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红杉种子基金、险峰长青、联想之星等知名投资机构。
纵使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之路漫漫,但面对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科技竞赛,中国科技大佬和VC/PE自然不会缺席。
又是合肥,
蔚来一口气投了15亿
我们先从一则公告说起。
4月18日晚间,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显示,拟与皖能资本及其募资方、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合肥产投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拟设立的聚变新能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共同投资设立聚变新能有限公司,后者注册资本 50亿元。
其中,皖能股份拟以货币方式出资 5亿元,持有10%股权;皖能资本及其募资方拟以货币资金出资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15%;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拟以货币方式出资15亿元,持有30%的股权;合肥产投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拟以货币方式出资12.5亿元,持有25%股权;持股平台拟以货币方式出资10亿元,持有20%股权。
进一步来看,皖能电力与皖能资本的实控人均为安徽国资委,合肥产投的实控人为合肥市国资委;蔚泽晶润为蔚来资本的投资实体,关联方正是蔚来汽车;而持股平台则包括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及其他参与方。
这份公告也给出了几方强强联手的原因——“当前聚变发展已经进入由科学研究到工程实践、商业应用的重大转折点,BEST 建设方案已通过国际聚变权威专家多轮评审,项目装置设备部分设计方案已经通过国际评估,关键技术预研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也意味着,聚变新能在技术方面已相对成熟,成立公司是为了加速接下来的商业化落地。
蔚来随后也在一份声明中回应,“秉承蔚来(Blue Sky Coming)的初心,计划通过参与财务投资的方式,助力推进聚变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为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并提升行业影响力。”
但公告同样明确指出,该项目存在技术、投资、资金三方面的风险,包括聚变能反应条件苛刻、技术难度大,聚变商用发电短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项目装置造价较高、配套研发投入大等等。
彼时,公告显示聚变新能尚未成立。直到5月19日,企查查APP显示,聚变新能已正式成立,坐落于合肥市高新区,主要从事于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及发电技术服务等,股东架构也与皖能股份的公告内容一一对应。
实际上,蔚来与合肥之间的渊源颇深。在蔚来刚登陆美股的前几年,市值有些惨淡,几乎所有投资方都赔得一塌涂地。那时,蔚来创始人李斌被称为“最惨的人”。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与此同时烧钱、亏损成为造车新势力共同的标签,蔚来同样如此。
但幸运的是,李斌迎来了一位白衣骑士——合肥市政府,双方共同签订了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协议,蔚来还获得了来自合肥国资共计70亿元的战略投资。正是这笔投资,让蔚来一举扭转颓势,股价更是飙升数倍,合肥市政府也因此被誉为“国内最牛风投”。
谈及当年投资蔚来的过程,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卓曾透露,当时合肥是四条战线同步在开展:第一组织了专业的团队,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的研判;第二,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给做决策提供一些支撑;第三,委托了专业的机构,通过法务和财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第四,便是具体投资方跟蔚来进行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2023蔚来资本AGM投资人大会前不久也是在合肥举办。正如李斌此前所言,“合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有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无论是汽车产业基础,还是人工智能、软件和电动汽车的技术基础,都很坚实。此外,我们对合肥市和安徽省的营商环境也很满意。”而双方此次在核聚变领域的联手,仍需等待时间的验证。
全球主流VC/PE
都盯上了核聚变
聚变新能的成立,只是核聚变赛道爆发的一抹缩影。
这已不是蔚来第一次出手核聚变。将时间线拉回到2022年2月,能量奇点宣布完成公司成立之后的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近4亿元人民币,由米哈游和蔚来资本共同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跟投。
资料显示,能量奇点成立于2021年,由多名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高温超导领域的海外归国专家联合创办,聚焦于研制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磁场、高参数、标准化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为未来商业聚变发电堆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核心组件和服务。
紧接着在去年6月,星环聚能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基金、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创投以及元禾原点、华方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联合完成。
同样成立于2021年,星环聚能以建成商业可控聚变堆为目标,专注于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变能装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研发,技术源自在球形托卡马克领域拥有20年经验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变团队。而西安正在建设的我国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正是由星环聚能开发。
随后在去年9月,翌曦科技获得5000万元种子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合力投资、泓昇基金等跟投,这距离其成立也就刚刚过去3个月时间。据悉,翌曦科技的核心成员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高温超导团队,这支团队始建于2010年,成员来自剑桥、MIT、DTU、清华、上海交大等国内外顶尖名校和国家实验室。
作为上海市战略前沿技术的重点培育方向,上海交大高温超导团队肩负着重要使命,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团队前期已完成了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产业化,为高温超导技术的迅猛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让我们再将目光放大至全球,核聚变创业公司同样炙手可热。聚变工业协会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有超过30家公司正在致力于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目前这些公司已经共计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融资。
其中,在2021年年末,来自美国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背后出现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身影;
2022年2月,英国公司First Light Fusion获得4500万美元C轮融资,腾讯参与其中;
同为美国公司的TAE technologies,也在去年7月获得由谷歌和雪佛龙公司共同领投的2.5亿美元融资,而此前这家公司已获得了12亿美元融资;
进入2023年,法国初创公司Renaissance Fusion也宣布在种子轮融资中筹集了 1500 万欧元……
最新的一幕来自于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官网显示,微软已在今年5月初同意从其首座核聚变发电站购买电力。消息一出,整个行业都为之震惊。虽然Helion Energy承诺的目标仅为50兆瓦的发电量,但外媒认为这将为世界上第一座核聚变电厂铺平道路。值得一提的是,Helion Energy迄今获得最大的一笔融资,为2021年11月的5亿美元E轮融资,领投者正是OpenAI现任CEO山姆·阿尔特曼。
毫无疑问,在一众VC/PE的簇拥之下,核聚变的大幕如今正缓缓拉开。
冲向人类终极能源
科技大佬和投资人钟爱的可控核聚变究竟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下核聚变技术——从原理来看,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这看似抽象的原理,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譬如,太阳可以发光发热,离不开核聚变反应;还有氢弹正是运用了核聚变的原理,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力,但氢弹属于不可控的核聚变。
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研究用于民用目的的可控核聚变。而可控核聚变又称“人造太阳”,这类技术不是一个“大火球”,而是人造、可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它拥有类似太阳的运行机制,利用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人造太阳”的能力到底有多强?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杯D2O(重水)通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可以产生9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这些能量可以为一个家庭供电865年。核聚变反应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其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能实现可控核聚变,人类就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未来无限美好,但现实依旧骨感。科学圈一直有这样一个笑谈:你在任何时间去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啥时候能实现?得到回答永远都是:“还有50年”。而这表明这项技术难度,同时也预示着投资这项颠覆性技术的门槛有多高?
但在中科创星看来,未来谁能主导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就有可能主导未来的经济范式和国际规则。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也多次提出,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就会成为产业和国家竞争的“杀手锏”,甚至可能超过“蒸汽机”的历史贡献。
整体来说,敢真金白银投资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机构并不多。但米磊认为,毕竟作为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还是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产业化周期也长,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耐心,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一旦可控核聚变顺利实现,人类将不再受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的困扰,还能解决AI发展带来的电力不足问题,最终推动下一轮科技革命实现。
“可控核聚变这个技术太有价值了,中国需要这样的企业。”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合伙人坦言,现在跑出来的公司即便没有达到阶段性的里程碑成绩,也会有公司愿意收购他们,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么惨。
从现阶段来看,VC/PE围绕着可控核聚变可做的文章有很多。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前提主要是四个:“能打着火”(加热或点火)、“壶不坏掉”(反应容器质量要好)、“添柴”(高效的燃料供给)和“能烧开水”(高效的能量输出)。
中科创星的判断是,上述环节均涉及了诸多前沿性、关键性、跨界性应用技术与装置,因此,可控核聚变的“全产业链”都是有投资机会的。
总而言之,敢于押注颠覆性创新的投资人,都在努力争抢这张通往“人类能源自由”的门票。就如同此前的新能源汽车和商业航天一样,人类在追求技术革命的同时,总是少不了VC/PE的身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