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头条:《三体》没能狂飙
“《三体》都已经完结了?”
近日,《三体》开启大结局点映,即花18元,就能将最后10集看完。不过和热播剧《狂飙》大结局后还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不同,知道剧版《三体》已经能看全集的观众还不算多。
风头都被《狂飙》抢了。有观众表示痛心,“虽然国内好剧、好电影更多,是好事情,但是感觉《三体》热度还是太低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部剧的热度的确差距大。根据云合数据,2月7日,已经完结的《狂飙》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为67.2%,而剧版《三体》为5.7%。当然,将科幻这类相对小众的题材,与受众范围更广的扫黑反腐剧做对比,是不太公平的。
但剧版《三体》只和自己对比,热度下滑趋势也是明显的。根据云合数据,《三体》市占率从开播之初的9.4%一度下降到4.9%。而根据酷云数据,《三体》电视收视率历史峰值为1.987%,2月6日已经下滑到0.619%。
热度不够高,不意味着剧版《三体》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
在剧版《三体》播出之前,书迷们是忐忑的。过往已经发生了太多事件,拉低了人们的期待值:2015年就开机,原计划在2016年暑期上映的《三体》电影,最终杳无音信,2022年播出的动画版《三体》,被网友们打出了4.1的豆瓣低分,口碑“天崩地裂”,吐槽声一片。
这样的吐槽没有发生在剧版《三体》上,甚至还获得了原作者的认证。原著作者刘慈欣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曾表示,“电视剧《三体》用电视图像很精确地还原了书中内容,很符合作者、读者的想象。”
“预期管理”是一门学问,当观众抱着*期待打开剧版《三体》时,收获的是惊喜。豆瓣评分从开播时的8.1分,上涨至8.2分,也是剧版《三体》稳住书迷“审判”的一个例证。
对于这个国民级IP来说,能赢得原著粉的认可,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只是,这个国民级IP,影视化后没能引发除原著粉以外的更大反响,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以下内容含轻微透剧)
剧版《三体》好看吗?
剧版《三体》围绕小说*部展开,开篇多名科学家自杀,研究纳米材料的物理学家汪淼也被卷入其中,和刑警史强联手,潜入“科学边界”组织协助寻找真相,两人逐渐揭开未知文明“三体”世界的面纱。在三部小说中,这一部涉及的科幻成分相对较少,更多是故事背景及前因后果的介绍。
剧版《三体》好看吗?
在和深燃交流的多名观众中,书迷和非书迷,答案截然不同。
“没有想到能如此还原原著”,“青年小伙子”乐队主唱“青年”是科幻迷,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追《科幻世界》杂志,2011年在大V的安利下接触《三体》,一发不可收拾的看完了。他告诉深燃,喜欢《三体》的读者,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即《三体》很难视觉化,“比如光是解释11维空间,11个维度都是很难解释的。”
所以当剧版《三体》能做到还原原著时,他是兴奋的。“脱水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壮观”、“红岸基地的呈现也特别好”,刚花18元提前解锁看完大结局,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古筝行动”,“纳米、船,还原得和小说完全一样,这样的大场面拍不好的话,很容易有网游的质感,但现在的效果已经比很多国产电影效果都要好了”,他一口气对深燃细数了大量剧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情节。
同样的,科幻迷王立也提到了剧版《三体》里的这些情节,“三体游戏模拟得很到位,没想到他们会这么拍,能把小说描述的画面还原到视觉上,虽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真的已经很好了”。
对于《三体》肯定的声音,都集中在对原著的还原上。“原著粉看到头皮发麻的程度。有些地方还原度太高了,直接从小说里抠出来的一样”,豆瓣上,这条观众评价获得了近5000个赞。
不过对于很多非书迷来说,评价就不一样了。
90后观众菠菜对深燃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三体》,最近跟着朋友一起看了两集。“如果不是和朋友一起,我可能会看睡着”。她表示,在看的时候很多概念自己听不懂,一直问朋友“‘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白痴”。通过作品,她能感受到刘慈欣的科幻想象力,但目前的剧情,让她后续没有把剧捡起来继续看的想法。
张伟在2015年前后想过要看《三体》,但看了一个开头就没有看下去,觉得自己很难想象那些情节和画面。虽然没有看过原著,但通过在网络上看三体的书评和陆陆续续的碎片文章,他大概知道《三体》的剧情,所以也能津津有味的追剧,但他也表示,“不提前知道大致故事的话,估计会看得很无聊,什么‘幽灵倒计时’‘宇宙闪烁’,一般人可能会看不懂”。
豆瓣上,也有一些观众的吐槽声。
“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电视剧上效果太差了,节奏太过于拖沓,故弄玄虚,剧情走向模糊,对观众不友好。很多科学术语普通人是不理解的,与其去拍粒子对撞的*,不如好好讲讲这个结果为什么对角色有影响”,这条评价,同样获得了4000多个赞。
弃剧的观众,吐槽的声音就集中在看不懂,缺乏剧情吸引力上。
忠于原著的《三体》,对于一些普通观众而言,很难说不好看,但有一些人“看不下去”也的确是事实。
《三体》为什么高开低走?
让青年印象深刻的是,在《三体》刚开播的时候,自己微博、朋友圈上的人都在聊《三体》,《狂飙》热播后,他的社交媒体上,都在聊《狂飙》,只有三体粉丝在讨论《三体》了,“路人观众都去看《狂飙》了”,让他觉得遗憾的是,《三体》最后10集节奏非常紧凑,剧情走向高潮,但这时一些观众的目光已经流失了。
作为一个国民级IP,剧版《三体》高开低走,遗憾背后的原因有多重。
首先和主创的抉择有关。
主创几乎都是三体迷。总导演杨磊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2006年《三体》在《科幻世界》连载的时候就成为了铁杆粉。他们是真的很用心在还原心中的《三体》。一个例证是,导演曾提到“古筝行动”的戏,最后在成片里只有不到半小时,但团队筹备了近4个月,拍摄了27天。
他们在创作上明确的是,“首先要捕获原著粉,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尽量普及给没看过书的普通观众。”
从观众反馈来看,主创们的确做到了捕获原著粉,知乎上有不少粉丝在比照着小说原文抠图,言语中难掩兴奋。
但同时这让《三体》的受众受到局限,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体》的叙事。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原著粉对《三体》小说场面还原的赞美,但很少有人讨论,《三体》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抛开原作小说,单从剧作角度来看,《三体》有顾及观众追剧门槛。先以一条悬疑线切入,发现现象,即科学家自杀,抛出问题,为什么自杀?一步步探寻真相,发现原因和“科学边界”组织有关,新问题出现,科学边界组织是什么?接着通过三体游戏了解三体世界,再一步步抽丝剥茧,名为ETO的组织浮出水面。
像是在悬疑故事的大壳里抽丝剥茧,一步步抽出科幻背景,这样的主线看起来是清晰的。
主线的各个部分内容,也都花了大笔墨刻画。
杨磊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这个片子差不多涉及到八九种类型片的拍摄,前5集是心理恐惧片,6到9集像刑侦片,里面还套着游戏,游戏里还有中国古装片,第10集又变成了年代片,到了15集还出现中世纪的欧洲,再后面的“古筝行动”又是集团军作战。
一条悬疑的主线,各个枝干部分用大笔墨刻画,这本不是问题,但在组装的时候,当这条主线的故事“钩子”吸引力不够,各个枝干部分的内容又太过精细,导致整体叙事有些零散,观众粘性不足,再加上很多专业术语和词汇,不知道原著脉络的观众是容易看不懂的。
一位编剧对深燃解释,照着原著抠,剧版《三体》的节奏,一些地方不是剧集的节奏,而是小说的节奏。
对于讲故事来说,节奏是重要的。《三体》30集的时长,不少人提到中间好几集情节拖沓的问题。有观众吐槽,在幽冥倒计时这段剧情里,一直从第二集结尾演到了第四集,“这么点事儿花了一个小时”。当情节拖沓,剧情推动不足时,观众很容易感到沉闷。
除了内容上存在的壁垒和限制,《三体》没能更火,背后一定程度上也有平台排播和宣发上的问题。
在排播上,《三体》几乎是一天更新一集,原本故事节奏就慢,这让一些剧集观众接受不了。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弃了,太慢了太慢了”“三体一天一集折磨人”“三体不适合追剧,会急死”的声音。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1月14日在爱奇艺上开播的《狂飙》,在2月1日会员大结局,39集更新完了。而这时,1月16日在腾讯视频上开播、只有30集的《三体》,还只更新约20集,在2月3日直通大结局时,观众才得以一口气看完最后的10集。
“1天播1集,对很多观众来说很断裂。我知道是好片子,能从中学习到东西,但不看也没有影响。我承认你好,但不用非要连续去看。”资深行业人士魏风表示。
排播影响追剧热情的现象,也曾发生在2022年夏天的热播剧《星汉灿烂》和《苍兰诀》上。更早上线的《星汉灿烂》播三停四,即一周更新三天、停播四天,导致一些剧迷弃剧。这一定程度上给了后播的《苍兰诀》反超的机会。
而在宣发上,一位业内人士提到,“爱奇艺、优酷和抖音的合作是顺畅的,尤其是爱奇艺去年跟抖音签了战略合作,但腾讯视频的内容,在抖音的导流、宣发上,破不了圈。”
《三体》还能更爆吗?
作为一个国民级大IP,《三体》一定要破圈吗?
用“爆了”与否来评价一部剧的好坏,似乎有些粗浅,尤其评价对象还是《三体》这样影视化命途多舛的重量级IP。
将原著改编成一部影视作品,创作者首先面临的一个选择题是,到底应该是服务书迷还是更多的普通观众。剧版《三体》选择了前者,并且最终实现了它。其实对于《三体》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是因为它有两重身份。
《三体》首先是一个科幻作品,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小众题材,也是鲜少改编成功的题材。
魏风表示,《三体》播出前,大家担心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没有人看,一个是会不会拍得烂。“很多人觉得中国做科幻影视作品是做不出来的,现在证明我们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三体》在制作上很好。有专业的作品愿意去打开科幻的窗子,让年轻的观众感知到现实之外的东西,是一件好事”。
在这类题材上,用更谨慎,更专注剧作的方式来改编,抓住原著书迷,目前主创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同时,它也是一个国民级大IP。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后,《三体》就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它影视化改编上屡屡难产,也增加了这个IP的神秘性和号召力。
对于这样一个国民级的大IP,通过影视化让更多人领略它的魅力,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挑战。
不过也很难由此苛责剧版《三体》。
作为书迷和剧迷,青年对深燃表示,如果原作品题材的受众人群本来就广,影视化是可以瞄准普通大众的,但如果原作本来就聚焦细分领域,有一定阅读门槛,那忠于原作,至少能得到原著粉丝的喜欢。
在他看来,《三体》原著*部,更像是一个平静日常生活下的悬疑题材,科学家离奇自杀,主角出现奇怪事件,需要找寻真相,这个题材在视频网站的排行榜上,不算是大热的类型,“这类作品想要通过讨巧的改编,就让路人喜欢,可能性不大,也不太明智。”他反而觉得现在的剧版《三体》是难得的。
《三体》原著难以影视化,首先是各种物理科幻理念很难用画面具象化,其次,书中多条支线复杂,一些人物塑造上也存在扁平化、符号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影视化过程中都会被放大,也给改编增加了难度。电影版《三体》流产,尝试做出改编的动画版《三体》吐槽声一片,都可以说是改编的前车之鉴。既要原著粉满意,又要收获普罗大众的喜欢,很多作品实际上一头都抓不到。
剧版《三体》能够做到让原著粉买单,就已经是可贵的。
作为从业者,魏风对深燃表示,自己看《三体》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感动”。“制作手法上不评价了,我知道这个项目做了很多年,中间有很多困难,但这一帮人做出来了,而且制作精良,还原度很高。谁不知道市场喜欢看什么,但有人愿意顶住压力,忠于原著,这是值得鼓励的。”
当市场足够成熟之后,每个类型的剧集都有固定的观众,创作者要做的,就是满足不同的观众。
尽管影视化后,没能让更多人领略《三体》的魅力,有些遗憾,带领观众通往科幻的大门还需要更多优质作品来打开。但这类作品的出现,也足够让一部分观众,对影视行业重拾一些信心,点燃对国内科幻作品的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