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为什么网红玩的抖音滤镜越来越不像人了?

美图秀秀最近在日本有点风生水起。把自拍直接拍成动漫的功能,让它成为日本APP下载量排行榜的首位。

对于自拍滤镜,我们已经太习以为常,对猫耳朵、红脸蛋、猪鼻子之流的熟悉程度,以及使用它们自拍时的熟练程度,都像是这些东西真就长在我们脸上一样。

现在,等闲滤镜已经不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了,得是动漫脸,或者更硬核的。比如我刷到的一个“人类进化史”滤镜——你先是一条鱼,穿梭于星河,光一般的行进中,你极速蜕变成猴子、猿人、原始人,再变成人,最后在宇宙中化成灰。朋友们,寥寥数秒,意味深长啊。


(资料图)

“人类进化史”滤镜让我想起了在社交平台上无数次邂逅的柠檬头和长条西瓜,它们怪得争先恐后,可用它们代替脸的人也是前赴后继。

其实,称它们为“滤镜”实在有些不公平,今时今日,面对这些动用PS、AE等Adobe大礼包和3D建模工具才能做好的拍摄道具,我们需要尊称一声:*。

曾经我点开抖音,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俊男辣妹,用着给自己颜值增光添彩的滤镜,可现在,我上滑下滑,滑出来的不是窝瓜脸,就是熊二妆。

为什么我们现在喜欢用“奇葩*”自拍了?又是谁在制作这些千奇百怪的“奇葩*”?

01 *师已经佛了

*师们大概是*感知到用户喜好变化的一拨人。

*师“61”发现:“以前大家喜欢美妆扮演这种,现在喜欢搞笑的,有趣的。”2021年初,她无意中看到了一条“了解抖音*师”的广告,之后就开始自己做*,一开始都没想着能挣钱,收到入账短信了才知道。

61说得没错,美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占据着滤镜中的*统治地位,毕竟,滤镜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人们想看起来更美。2009年,“美图大师”改名“美图秀秀”,东亚邪术就此开启封神之路,2011年初,美图秀秀APP登陆智能手机,足够简单的操作、足够丰富的滤镜、足够强大的功能,让美图秀秀乘着手机自拍的新时代引领了当时的人像美颜潮流。这期间,2010年10月,Instagram上线,这款整合了*滤镜、发图分享的APP,在世界范围内象征着滤镜时代的到来。

滤镜应用的发展是极速的,2011年7月,Snapchat(当时名为Picaboo)也上线了。那时,上面分享的照片视频还只有一些简单的滤镜、花字和小涂鸦,比起滤镜,更吸引人的是“阅后即焚”的临时性。直到2015年,Snapchat推出了“Lenses”,使用AR技术将3D渲染元素整合到相机画面中。强调交互性的AR*,迎来了它们的时代。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美颜”几乎已经成了手机镜头的出厂设置,所有涉及拍摄的APP都有美颜功能——除非是像国外爆红的BeReal那样,主打卖点就是“原图直出无滤镜”——尖脸大眼成为默认设置。而AR*,则承担了翻新花样的重任,力求能再多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那么几秒。

这也就是*师们的工作了。

对于抖音*师来说,赚钱似乎不难。事实上,光是下载安装抖音开发的开放*平台就有现金奖励——但提现就不是这么简单直接了:分别安装好电脑端和手机端软件,各得30元奖励,可是提现得130元起。

8月底开始制作抖音*的啊蜜告诉我,她刚“入行”的时候,这个门槛还是100元,“意思就是你轻松拿到100是没问题了,但是你还得再继续做,混到几个等级*才有可能提现”。

“等级*”,是*师们的“黑话”之一,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按照*的被使用频次划分等级,上线后30日内能达到150万次,那就是S级*,能得到激励金额13000元,S级之下还有A+、A、B+、B等9级,*的G级代表被使用频次为300,能获得10元奖励。

“面板”,是另一个“黑话”,相当于“推荐位”,即用户准备拍抖音视频时,选择“*”会出现的候选,能不能登上这个“面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不能评上级、能评上几级。而被选进面板本身,也能带来一定的奖金。

想赚奖励金但不知道要做什么*?没关系,平台每天更新“每日年轻用户喜爱榜”“每日投稿排行榜”“每日男女喜爱榜”,以及一长串精选*,右滑一下,又是打包赠送的“全网热点”“最高500元”选题任君采撷。2020年时,还有*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耗费时间的步骤主要在前期构思、找灵感上,现在恐怕不会了。

不过,平台推送的“热点”,所有*师都看得到,要想先人一步并不容易。啊蜜说到这个就来气,她前段时间赶热点做了个“熊二可爱妆”,结果等了快一天审核后被驳回,因为“*中含有疑似侵权内容”。可是为什么别人做的就不侵权?她不服气,截了图发到有4924人的“面板群”里理论。很快,她改了名的*“熊熊可爱妆”就上线了。

可惜,“等我上线的时候热度也过了”,她说。

“多加香菜”和熊二也有点渊源,她说自己是*个做熊二仿妆这个*的,带起了一波用这个*的风潮,但是因为上班忙,她并不总能追赶上风潮。她告诉我,虽然也会结合平台推送的“热点”找灵感,但“通常跟不上节奏”,做过两个热点*,也是在审核上卡住了,等修改再提交,别人做好的*都已经上线了。

比起辛辛苦苦卷热点,我从此前的媒体报道中得知,“接商单”可能能给*师们带来更多收益。抖音*师白小白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曾经透露自己接一条商单可以赚12000元。

不过,啊蜜告诉我,商单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头部”*师才能接到的。她自己也接到过商单,是一个大学生委托她做*,后来她发现那是大学老师留的作业,“我们还得跟学生卷”,她哭笑不得。

但或许因为做*只是兼职,我采访的4位*师对于“爆不爆”这件事都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看淡了,佛了,随缘吧。对于她们来说,*似乎更多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学习了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灵感,结果若好,是锦上添花。

02 社交平台离不开奇葩*了

当然,*师也不是一份新鲜职业了。在“孵化”*师这件事上,海外的Instagram、Snapchat走得比抖音要早。

2019年,Instagram开放了用户上传AR滤镜作品的权限。也是在这一年,时年18岁的设计师Ana Casciello就已经凭借自己创作的30款滤镜,赚取了超过4000美元。像Casciello这样的年轻人不少,他们被称为“数码艺术家”,因为厌倦了现成的滤镜,干脆自己动手,创造既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又能更好地与他人互动的滤镜。

德国女孩Johanna Jaskowska在当时堪称Instagram上最火的AR滤镜设计师。她创作的“Beauty3000”滤镜,从Instagram火到了抖音,有超过2亿人次使用,大家都爱让那层薄薄的透明炫彩镭射膜覆在脸上,光影随着头部动作不停流转,极富真实感又极富科幻感。创作这款滤镜的初衷,Jaskowska说道,是因为人造美已经在如今这个“网红时代”生根发芽,既如此,不如就创作出最超现实、最不合乎常理的滤镜。

Snapchat更是在2017年12月就建立了开放*平台Lens Studio,供有兴趣又有技术的用户们制作AR滤镜。

不过,Casciello赚钱的方式是将自己创作的滤镜组合起来,以49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打包售卖,Jaskowska则是得到了Burberry等大牌的赏识,为其制作了有品牌宣传意味的滤镜,同时设计虚拟服装并拍卖,“Beauty3000”那两亿次使用量让她名气大涨,但似乎没有直接带来收益。之于Lens Studio,也只是在提供创作工具之外,间或在创作者和有需求的品牌、公司之间牵线搭桥。

相较而言,抖音发挥了互联网大厂的看家本领,构建了一个“系统”,步步激励,步步指导,吸引大批年轻人为其打零工,还得互相卷。就拿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我在安装好两个客户端,并试探性提交了一个完全使用平台自带模板,制作耗时三分钟的“许半夏仿妆”*之后,累计收益就已经有90元了,绕是我这样没有绘画基础,更没有Adobe基础的三脚猫,都不得不在心里转了个念想:“要么再试试?万一这130元就挣到了呢?”

但是“61”告诉我,没那么好挣:“去年上半年那会儿的奖励机制比现在容易许多,以前只要做得多就肯定有好的,但是现在要受欢迎、用的人多,才有奖励。”

而现在*的,无疑是互动性强、玩法有趣的*。就以今天平台推送的优质*“恐龙卡丁车”为例,这款*要求用户左右摆头来控制卡丁车的行进方向,车撞到金币即得分。当然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代入感和强交互。玩法差不多的“小学数学测测”登顶今天的“年轻用户喜爱榜”,这个*还融合了长条西瓜,可以说是buff叠满了。

除了抖音,快手也在发力,他们的必扬*开放平台在2021年推出了2.0版,在那里*被称为“魔表”,魔法表情。

平台为何如此雕琢规则和机制,刺激创作者们制作*?要知道*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工具,很多时候就是内容本身。“爆款*”会成为一个又一个“财富密码”,为平台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Snapchat母公司Snap的首席财务官Derek Andersen曾透露,AR滤镜是帮Snapchat吸收流量的*功臣,1300万名日活用户中有700至900万名是奔着AR滤镜才打开的Snapchat。

抖音进一步将这些被*吸引的用户锁定在了“年轻人”。

啊蜜对我说,用户太复杂,不同群体画像都不一样,节日边框类的中老年用户喜欢,“整活儿”类的3D*则更受年轻人偏爱。

而年轻人的喜好也是平台鼓励*师去迎合的。

在开放*平台的激励规则中,有一个条目是“年轻人额外收益”,细则中写道:“平台为鼓励*师制作年轻人喜欢的*,将会根据*的年轻人群投稿量情况,给予额外的现金激励!”每条*下,也分别标注了“基础收益”和“年轻人收益”。

不过,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个问题是:几岁算年轻人?这个标准,平台没有明说,大概和能否过审、能否上“面板”一样属于黑箱般算法的范畴。

03 谁在用?不如问谁没在用

虽然不知道我还算不算“年轻人”,但不得不承认,3D*重燃了我对自拍APP的热情。不光是我,随便去哪个视频网站上搜搜看,“奇葩*”“阴间*”帮多少博主解决了选题,帮多少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朗朗欢笑。

“61”觉得,大家生活压力普遍增大,需要排解,也需要倾诉,“可能一个*就可以阐述一个生活中的事情,很多网友看了,也很有共鸣,看多了自己也会想用这个*发一发日常”。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柠檬头”,用户们安全地躲在这颗柠檬后面,头顶一片绿叶子,只露出眼睛和嘴巴,声音或颤抖或尖细地把社死经历描述得绘声绘色,分外惹人共情(和嘲笑)。再看看那垂头丧气的“长条西瓜”,一出现在屏幕里,emo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奇葩*不看脸了,它给普通人准备十足恰切的面具,一个普通素人可以通过“活学活用”,开发滤镜玩法而成为流量的起点和被复制模仿的对象。

“你发布类似的内容,每个人都能用相同的滤镜,有利于让你的视频被算法推荐。”25岁的美国女生沃林作为资深ins滤镜爱好者,发现网红和滤镜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网红们希望用滤镜拍出爆款视频,滤镜希望得到网红的青睐,掀起全民效仿的狂欢。

于是这些视频的播放量动辄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可以说,奇葩*实现了安迪·沃霍尔的那句断言,它们让每个人都能成名15秒。

除了排解情绪、搞怪逗趣,*还是一种宣传手段,对影视剧、明星、品牌,甚至城市都有帮助。举例来说,抖音推出的Landmark AR技术,能让建筑物在抖音短视频中动起来,不少用户为了感受*专程去打卡,西安钟楼、重庆洪崖洞、成都IFS、上海天空之城和北京三里屯是人气最高的五个地标。

当然,宣传玩得最溜的,还是品牌。前文提到的艺术家Jaskowska,就是被Burberry看中了设计中的未来感、科技感,应品牌邀请制作了合作款滤镜。

*对影视剧的助力更是不言自明。2015年万圣节,早早嗅到*商机的Snapchat就推出了“赞助镜头”(sponsored lenses),帮助品牌设计*,供用户自拍时使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为此花费了75万美元为《史努比:花生大电影》定制了一款*。

时间拉回到当下,试问为《苍兰诀》上头的人,谁没试过用*把自己扮成“尊上”或“小兰花”的样子?此前“韩剧飘雪变装”*热度高时,杨紫等明星也用这个*为新剧做过宣传。再之前,影史留名的《你好,李焕英》就和抖音合作打造过电影同名*,360万人通过这个*看到了自己“穿越”到80年代的样子。

可见,虽然现在流行的3D*在形式和效果上,和以前的美颜滤镜大相径庭,但仍然是用户表达自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喜好、风格。单纯的“可爱”或“美”已经无法再挑动谁的神经,温婉柔和的“伪素颜妆”得挂上《卿卿日常》的名头,才能让人多看两眼,年年出现的“复古红唇”因为泼辣果决的“许半夏”才焕发出新的吸引力。

从大头贴,到美图秀秀、FACEU、B612、轻颜相机,再到另辟蹊径的“奇葩*”,当*批磨皮瘦脸滤镜被嘲笑虚假和土味,短视频时代,玩法和价值层面的认同才是硬通货。

前段时间在ins上流行一款“对称脸”滤镜,镜头下,你能看见自己的左右脸被调整成*对称的样子。同样,几个月前在抖音上很火的一款滤镜叫“变焦”,号称能看到“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纽约时报》对此的解释是,这几年我们以真实面孔面对面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格外痴迷于自己和别人面部的细微变化。

什么样的滤镜能红?归根结底,爆款滤镜永远是在回答两个问题:“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自己”,“我们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关键词: 差不多的 是什么样子